[ EV知道 行業(yè) ]4月2日,華人運通在上海舉行了智能汽車戰(zhàn)略布局溝通會,發(fā)布智能汽車戰(zhàn)略布局,并且繼Concept H、Concept-A之后,概念車Concept-U首次亮相。通過對“車、路、城”同步考量,從“H-整車開發(fā)、U-車路協(xié)同、A-互聯(lián)共享”三個維度做立體探索,華人運通的“三智”戰(zhàn)略完整呈現。在發(fā)布會結束后,華人運通創(chuàng)始人兼董事長丁磊接受了媒體的群訪,為我們解答了關于華人運通產品競爭力、發(fā)展模式以及團隊構建等多方面的問題。
首先在開始我們就需要明確,華人運通最想做什么?丁磊給出的答案是:“華人運通是改變人類未來出行為志向的公司,落實到用技術打通車、路、城。落實到車,用H-整車開發(fā)、U-車路協(xié)同、A-互聯(lián)共享,H.U.A(華)三個維度開發(fā)車?!边@么聽起來可能有些抽象,那么在接下來的對話中我們進行了更深一步的探討。
關于產品
提問:我們知道華人運通一直專注于車、路、城市之間協(xié)同問題,其首款車型將于2020年底量產。那么這就面臨著一個問題,目前能夠實現智能路網,智能城市的地方非常有限,那華人運通開發(fā)出的智能汽車在傳統(tǒng)道路又將作何表現呢?
華人運通是“升維”做面向未來的產品。我的電子架構能夠適應未來智能交通,整個機械部分能夠通過備份冗余,在任何的原始路上開,就像碩士畢業(yè),做小學生題目肯定沒有問題。但在智能化道路上開,他的優(yōu)勢就會非常明顯地體現出來。我不想去重復現在路上有的車,要做就做能夠在未來的路和城行駛的車。智能主要是在車的電子架構和整個電子管控系統(tǒng),還有高精度的傳感器。我們可以一次開發(fā),我們的架構,無論是物理架構,還是電子架構,都是可以開放式的演進。
另外一個角度,整個國家現在對智能網聯(lián)、車路協(xié)同,包括智能道路的建設是將來是一個重點發(fā)展,這個比我們想象要快,到那個時候有一大批傳統(tǒng)的機械式的、或者只有量變不能產生質變的產品,這些產品就會碰到很大的麻煩,就像冷兵器無法適應現代戰(zhàn)爭一樣。
提問:如何看待輪轂電機?
輪轂電機的投入主要在于VCU(整車控制器)的軟硬件投入,輪轂電機是和供應商合作,但就像發(fā)動機一樣,發(fā)動機本身有非常成熟的技術,雖然輪轂電機還沒有那么成熟。但輪轂電機怎么裝在車上,是行業(yè)最大的挑戰(zhàn),比如耐久性、操縱性等等,我們現在正在這個方面探索,也在參與輪轂電動輪相關標準的制定。
提問:目前在電動車行業(yè)有一個明顯的趨勢,底盤是非常模塊化的平臺,今年的日內瓦車展,大眾已經宣布他的底盤將對外開放,將來大眾只是提供底盤模塊化的廠家,車身和一些交互型的功能,交給社會第三方公司進行設計,那么華人運通有沒有相關的規(guī)劃?
把平臺開放給各個主機廠來使用,不是現在的新的概念,過去都有這種想法。但是汽車和其他不一樣,消費者的差異化的需要還是始終存在的。就像我剛才說的三個維度,如果從A的維度、互聯(lián)共享的維度,確實平臺可以共用,但是從H維度要追求另類移動,整車開發(fā)能夠帶來極致的操控體驗,那就不是一個平臺能夠來覆蓋所有的消費者的需求。但是電子架構、自動駕駛平臺,包括一些操作系統(tǒng)共用,這更容易實現,華人運通的努力也在這些方面。
提問:我們知道華人運通首款量產定型車將于2019年7月發(fā)布,在2019年12月下線, 2020年底量產,那么這款量產車針對消費人群是哪一個群體?
我們的目標人群定位、價格定位,不是按照傳統(tǒng)來定,我們更多按照出行的方式、他的場景需求,以及未來我們可以提供的價值來考慮這樣一個定位。
提問:您說智捷交通這塊,現在很多科技公司,包括百度,他們也在搞車路協(xié)同、智捷交通,華人運通在這方面的核心競爭力到底在哪?
其實現在做智捷交通、智慧城市的有做硬件的、軟件的、搞通信的,也有搞軟件感知的,也有做互聯(lián)網的,也有做自動駕駛平臺的,但是好像還沒有做車的參與。但實際上,城市管理、交通管理與車又是相關聯(lián)的。車是路的節(jié)點,從車出發(fā),車能夠把技術都集成在車上面,車又成為一個節(jié)點,在城市當中流動。如果是互聯(lián)網企業(yè)是沒有辦法的,它只有數據,但它沒有辦法有這樣的節(jié)點。所以說華人運通進入這個領域,不是偶然的。我們經過充分的討論,大膽地進入這個領域,當然我們不去造城,造路,我認為到現在還沒有同類型的玩家在。
關于盈利發(fā)展模式
提問:華人運通規(guī)劃智能交通的前景大家是認可的,是比較超前,但是可能需要三五年的時間才能實現,那么在大愿景實現之前,華人運通靠什么來維持發(fā)展?
現在我們做的很多業(yè)務,有其本身的商業(yè)模式,很多是2B的,是能夠為整個城市交通效益做提升的,因此我們已經有銷售收入了。與此同時,在這些方面開發(fā)應用的技術,能用于整車開發(fā),反過來又能運用于2B業(yè)務上面,相輔相成。從過去的單個垂直業(yè)務鏈上面,確實很多企業(yè)很艱難,因為他只有一個業(yè)務鏈,并且也不具備對未來的擴展性,一個平臺就是一個平臺,生命周期只有四、五年。我們這個平臺完全開放,可以一代一代往下做,電子架構在未來十年里也能夠繼續(xù)擴展,機械架構也可以擴展到不同的平臺。所以說我們有非常強的競爭力。
提問:在造路方面,華人運通起到什么規(guī)?;男?,造路過程中的資金、政府配合,盈利模式到底是什么?
我們不會去造城,也不會去造路,華人運通智慧城市、智捷交通是用技術來對這個事業(yè)作貢獻,但比如臨港,我們幫助智能網聯(lián)園區(qū)的技術升級,具體落實到項目,比如自動駕駛車輛穿過隧道怎么辦,我們幫他解決這樣的問題。在鹽城也不是造路,我們是路建完以后,幫助改建他的智能傳感系統(tǒng),這個投資不是很大。這個本身是有商業(yè)模式,它是2B的,本來就會形成收入。
提問:華人運通未來收入有哪幾個板塊構成,哪幾個板塊是核心利潤來源?
我們是按照業(yè)務板塊來劃分,每個業(yè)務板塊無論從投資,還是收入,都有完整的業(yè)務計劃。我們有共享的部分,但是也有獨立經營的部分。未來三個板塊都有收入,車是2C的,城和路是我們提供技術,來參與建設,當然土建跟我們沒有非常強的關聯(lián)。我們會參與標準的制定,在技術上面不斷進步,帶動這個行業(yè)一起前進。
提問:華人運通核心競爭優(yōu)勢是什么?我們怎么說服投資方?背后的現在大概資本結構是怎樣的?
從商業(yè)邏輯來看,華人運通與現在行業(yè)里的很多企業(yè)做法有重大差別,重大差別在于系統(tǒng)性和前瞻性,那么再加上執(zhí)行的功力。我們團隊至少在垂直鏈上,都有非常豐富的積累。華人運通有原始的創(chuàng)始資本,也有戰(zhàn)略的投資資本,也有國有、包括政府支持的資本,但是這些資本都不是公開募集。這些資本是我們最根本的保證。目前整個資金的計劃,完全可以支持我們健康、從容的發(fā)展。
從資本結構來說,融來的錢是最貴的,宣布融資100億,要付出多少代價?要有多少對賭?還有現在宣布融資的,到賬多少也不知道,所以說實際上資本市場的錢是最貴的,有對價,有股權的稀釋為代價的。你看,很少看到有實力的大企業(yè)會宣布融了多少錢。企業(yè)真正的實力不能僅僅靠宣布多少融資來背書。
關于團隊
提問:從合資企業(yè)、國有企業(yè)、政府部門再到現在創(chuàng)業(yè),您評價一下這幾段經歷的難度系數?
我不想每一段都去評價,但這些經歷對我今天做的事情,好像是一種內在的必然,都是有原因的。我要做城市、做交通,如果沒有在政府機關管理過一個城市,你很難想像。你要做車,一個CEO必須做出判斷,出錢的人如果不懂車,還是有點麻煩的。有志向進入這個行業(yè)的,我認為都很好。就好像你不是燒菜的,就算吃過菜,但換做讓你燒菜,也沒那么簡單。
我們團隊想做華人運通,另外一個原因是想創(chuàng)造這樣一個平臺,讓年輕的行業(yè)從業(yè)者,不要再去重復合資企業(yè)的經歷。我們當時合資企業(yè)積累起來的經驗,包括跟跨國公司合作過程中的經驗,現在年輕的工程師很難再體會一遍了。我們過去做過合資品牌、自主品牌,走過那么多道路,積累起的經驗,在我們這個平臺上面可以沉淀下來,積淀下來。年輕的同志能夠在這個平臺上去趕超世界先進水平,他們不必再重復這一段二、三十年,就能夠踩在我們肩上去跨越。
我在上海大眾8年、上海通用16年,參與創(chuàng)建,從質量部長做到CEO,年輕工程師不可能再重復這樣的經歷。我們打造的平臺可以提供給年輕的工程師來形成跨越,形成這樣一股真正的中國力量,能夠在世界的行業(yè)舞臺上有一席之地——這個好像是我的使命。
提問:華人運通整個戰(zhàn)略,包括產品規(guī)劃都是非常富有前瞻性,但是團隊里很多成員都來自傳統(tǒng)車廠,這種前瞻性和來自傳統(tǒng)車廠的背景,是否會讓他加入這個團隊需要做出改變?
我們不是把傳統(tǒng)車企的人或者傳統(tǒng)產業(yè)的人拉進來再去改變他,而是他們改變以后才加入我們,否則他們是不會進來。其實很多人都干得好好的,原來軌道走得好好的,比如說馬克Mark,原來在捷豹路虎SVO的負責人,做得好好的,也是想改變世界、改變未來出行才加入。每個高管大概70%以上都是準備好要改變產業(yè)、創(chuàng)一番事業(yè)才加入到華人運通。每個人心中的火苗是一樣的,認為應該這么做,所以匯聚在一起。
提問:華人運通里之前有過CEO經歷的就有三位,只有有了這樣工作經歷的人,才可以避免這個企業(yè)走過很多坑,那么具體有過什么樣的坑,比如咱們避免了,可以給我們舉一兩個例子嗎?或者講故事嗎?
這個問題非常好,實際上我們大概已經避免了四、五個重大的失誤。這種決策,比如對車型的選擇,對我們未來的電子架構的判斷,自動駕駛的判斷,如果沒有這種行業(yè)的積淀很難判斷,這些方面應該說已經很慶幸了?!叭恰辈皇俏乙粋€人的貢獻,是我們團隊高度共識、高度認同的,所以說是避免了很多重大的坑、重大的失誤。這種失誤,如果在一般的企業(yè)里面,就差不多完了。等我們哪天成功的時候,我可以跟你分享。我是每件事情都記下了,這個是誰的貢獻。
有的時候我也很痛苦,當大家都說要這么做,我就對他們說,你們讓我靜靜地想十分鐘。想完十分鐘,我可能就會提一個完全相反的觀點,我要花幾個小時論證這個決定是正確。如果在一般大企業(yè),團隊都說這么弄,上面董事會也沒有意見,CEO我就跟著走了,但是現在,我覺得這樣的痛苦決定還是得做。
至于具體的例子,等咱們第一部量產車,量產定型車發(fā)布的時候,我給大家講一下。
發(fā)表我的評論
網友熱評
最新評論